竖式与生活的脱节
教孩子数学时,竖式能简化计算过程。然而,孩子们常觉得数学与日常生活脱节。比如,在超市购物时,孩子用竖式计算总价准确无误,但实际生活中却难以运用。以小明为例,他在学校用竖式计算出3支5元铅笔的总价是15元,但在小卖部购物时却感到困惑。
孩子没有将竖式计算与实际消费联系起来,他认为学校教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无法运用竖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数感的关键
数感不只是简单的数数,还需理解数量的变化。不能仅仅让孩子死记数字顺序,更要让他们理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比如,小红能从1数到10,但她不明白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为什么会变成8个。
家长和老师需引导孩子探讨数量变化,举例来说,用积木摆出不同的形状,比如两排四列和一排八列,让孩子体会不同排列方式中数量的联系,从而提升他们对数学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图表工具的作用
数学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图表。面对百分数和分数,小学生和初中生常常感到困惑,这时使用示意图就变得尤为重要。比如小张在学百分数时感到很困惑,后来老师画了一个圆圈代表100%,再将它分割成若干部分来展示百分数的概念,小张这才明白了。
图表可以将数学的抽象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家长引导孩子绘制图表,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数量的认识,这在学习分数时尤为重要,对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大有裨益。
数学表达式的意义
许多同学追求的是通过数学表达式来处理数量之间的变动规律,而不是仅仅玩弄符号。例如,小王虽然能记住公式并做题,却未能理解其中数量变动的实质。若要求他用这些表达式来阐述“速度提升后,在相同时间内路程会有怎样的变化”,那对他来说就相当困难了。
将数量与公式相融合,有助于弥合数学思维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差距。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动手用小方块拼出不同尺寸的长方形,观察数量与长宽的关系,孩子们便能理解公式的含义。
培养孩子的矛盾抉择
目前我们遇到一个难题,是要培育那些自信但成绩平平的孩子,还是那些成绩优异但对科研缺乏信心的学霸?小李成绩尚可,可是一提到科研就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小赵虽然成绩一般,却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我们要把这两种优点结合起来,提升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他们对从事数学相关工作的信心。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数学界成功人士的故事,来激励他们勇于尝试。
激发学科兴趣的方法
学科兴趣至关重要,孩子若对数学情有独钟,便能像玩耍般全情投入。在数学的推理过程中,他们会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当两个孩子一同解决同一题目,却得出不同的结果时,他们便会不禁好奇,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应当多给予他们正面激励,确保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乐趣。可以和孩子探讨数学在职业中的应用,比如程序员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编程难题。借助游戏来处理现实问题,比如模拟商场打折购物,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形成数学观念。若是你,你更倾向于采取哪种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数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