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在事故分析中提到,自车因视觉检测错误而异常减速,这反映出辅助驾驶系统存在不足。同时,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其智能驾驶平台有所进步。这一案例引发了关于辅助驾驶的众多疑问,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理想汽车事故细节
近期,理想汽车遭遇了一起辅助驾驶系统引发的事故。该事故发生在一普通道路上,当时车主已开启辅助驾驶功能,但车辆却意外紧急刹车。理想官方解释称,事故原因是激光雷达错误地将广告牌上的起跑者识别为实际道路上的行人。这一事件凸显了理想汽车辅助驾驶技术在识别功能上存在缺陷。此类问题不仅对理想车主构成影响,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关注。设想在高速行驶中车辆突然刹车,车内驾乘人员将面临何种惊吓,这一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汽车辅助驾驶技术虽在持续进步,但难免仍有一些问题。就拿理想汽车发生的事故来说,它揭示了理想汽车辅助驾驶技术仍需改进,尤其是对那些误判场景的处理,这是他们必须重视的。
幽灵刹车现象
辅助驾驶系统中的幽灵刹车问题日益凸显。正如先前所述,当车辆前方无障碍或无碰撞风险时,车辆AEB系统会自动介入。这种不请自来的刹车严重影响了驾驶感受,同时亦潜藏诸多安全隐患。2022年8月,一位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便因此问题向特斯拉提出投诉。他花费巨资购买FSD软件,却频繁遭遇幽灵刹车。由此可知,即便是特斯拉这样的先进汽车品牌,也难以有效消除幽灵刹车这一现象。
特斯拉选择了仅依赖视觉的自动驾驶技术,这或许也是问题产生的一个因素。在众多驾驶场景中,纯视觉系统似乎不如混合系统那样能够收集到更全面的信息。纯视觉系统在数据搜集上存在不足,遇到遮挡时可能难以准确判断道路状况,这进而提升了出现幽灵刹车的可能性。
技术路线差异
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坚持采用视觉方案,国内多数汽车制造商则倾向于使用配备激光雷达的技术。特斯拉坚持视觉方案有其独到之处,注重成本节约和算法创新。然而,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引发了一些争议。相比之下,国内车企倾向于使用多种传感器组合来收集更多信息。比如,某些车企结合使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让车辆能更全面地感知周边环境。这种差异导致了驾驶辅助效果的差异。
观察发现,激光雷达技术在识别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众多国内车主更倾向于选择配备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系统,这主要是因为该系统在识别上的精准度较高,尤其是在识别那些低矮或轮廓模糊的特殊物体时,表现尤为出色。
AEB功能原理
紧急制动系统,即AEB,多数现代汽车都装备了它。研发者马静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此系统依托于车辆上的辅助驾驶装置,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甚至它们的组合。这些装置实时监控并分析车辆状况及周围交通环境,据此判断何时启动制动。比如,在高速行驶时,若前方车辆突然停下或有不明物体急速接近,AEB系统便会迅速作出反应。
然而,正如先前所述,这些检测仪器有时会出现识别误差。尤其是摄像头在辨认物体时,其精确度有限。它难以将天空颜色相似的物体区分开来,这可能会让辅助驾驶系统做出错误判断。例如,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如果摄像头不能准确识别物体,就会对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的有效运作造成影响。
辅助驾驶误判情况
除了幽灵刹车这类明显问题,辅助驾驶的误判现象频发。汽车领域的意见领袖常岩对此有切身体会。他因眼睛较小,多次触发了多个汽车品牌辅助驾驶系统的实时警报。这一案例反映出辅助驾驶系统在识别驾驶者状态或周边环境时存在不准确的问题。通用汽车的Super Cruise系统判定他过于疲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突显了当前辅助驾驶系统在精准识别和判断方面尚不完善。
这种错误判断不仅干扰了驾驶者的正常使用感受,还可能导致驾驶者对辅助驾驶系统失去信心。众多驾驶者或许会变得谨慎,不敢再安心使用这些功能,这对辅助驾驶技术的推广极为不利。
用户的错误认知
目前尚无企业能彻底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然而许多消费者对此存在误解。许多人认为启用高级驾驶辅助功能便等同于自动驾驶,部分原因是受到企业宣传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好奇心。近两年来,已有不少事故是由于用户不当使用驾驶辅助系统所引发的。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这些消费者可能并未充分认识到辅助驾驶系统的限制,当需要人工干预时,他们可能未能及时采取行动。
某些驾驶辅助系统会明确告知驾驶者必须持续关注车辆,然而,驾驶者在行驶时可能会分神,误以为车辆能自行应对所有状况。因此,汽车制造商在宣传时需格外小心,不能过分夸大辅助功能的效果,并且还需加强对用户的科学普及教育。
关于辅助驾驶技术的疑虑,你有什么看法?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