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低价”噱头猫腻多?
现在,电商平台还有直播间全在喊什么“低价”“最低价”这类口号喊得可响亮。可是,这背后到底咋回事
据《法治日报》的调查这价格战里面问题可不少! 你瞧,“一品多价”这情况,差价能特别大。同一个东西,不同时候价格变幅也夸张,有的时候涨有的时候降,根本摸不准。这所谓“最低价”实现程序那叫一个复杂得算满减、优惠券,脑袋都算疼了。还有虚假宣传的,说低价,到最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很多参与促销的商品,前期预售公告都不标活动价或者到手价 。这招,商家觉得能勾起消费者好奇心,然后好趁机拿下“全网最低价”噱头。说不定压根不是啥最低价!
所谓“全网最低价”,简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台采购商品,全拿下就号称“全网最低价”。可是要我说,“全网最低价”多数时候就是一个营销幌子!绝大部分用户又没那功夫全网全平台比价,再说,限价可能还违反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对这低价期望可不小,都想要“真低价”“透明低价”。 像李月姑娘就说,要想拿到“最低价”,得时刻盯着平台。一会儿满减,一会儿优惠券的,碰运气才能得这难得的低价。
王帆打算趁“双十一”买考研参考书,结果发现价格调得特别乱。一家店一个样儿,差价能有一倍之多!她找客服,客服就说活动期间价格波动正常,塞给她一张10块抵扣券想了事。
还有,另一家平台,加购的面霜,活动前涨价,满减后居然还是平时价!骗谁呢这不是。今年“双十一”好多商品价格特不透明,就一个券后价,真降假降根本搞不清楚。
其实,好多消费者心里都犯嘀咕,这预购商品到底是不是“全网最低价”?到底哪里能买到低价?都很困惑。
第二点要说和平台经营模式了。这经营模式分开店模式和自营模式。开店就是品牌自己开店卖货,自营就是品牌卖给平台,平台再找消费者。
有像陈音江的人士提出,“全网最低价”这话本身不合理不合法!一个商家最多就是保证自己一段时间内“最低价”,哪能打包票别人肯定价比自己高。
最后陈音江提醒,消费者看到价格保护宣传别大意!仔细查看规则,到底保的是啥价,保护范围、周期、兑现方式,都得弄清楚!不然被一些“低价”“最低价”噱头捉弄了都不自知,可得多留个心眼。千万别稀里糊涂被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蒙住眼睛捂好自己钱包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