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短视频平台的点赞刷量服务,尽管宣称会带来人气,然而其背后暗藏着诸多法律方面的风险,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道德范畴的风险 。
虚假繁荣的本质
实质上是数据造假的所谓一元刷赞服务,这些服务商通过自动化程序或者人工团队进行批量操作,看似在短时间之内提升账号热度,实则对于账号长期发展并没有任何益处。2023年浙江省查处了一起刷量案,涉案金额高达1200万元。
许多用户被打着“低价快速涨粉”旗号的广告所吸引,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这种行为是违背平台规则的,抖音、快手等平台这几年加大了查处力度,仅仅在2022年就封禁了数量超过200万个的刷量账号。
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进行刷量服务,极有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上海某科技公司,由于开发刷赞软件,被处以50万元罚款,其负责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些案例,清晰表明,刷量,并非仅仅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实实在在是法律明确明令禁止的行为 。
王某是江苏的,其花费5000元购买刷量服务,之后账号被封禁,且维权无门,此时消费者购买这类服务是存在风险的,鉴于交易本身不合法,公安机关不会支持这种诉求,平台方也不会支持这种诉求 。
真实价值被稀释
刷量成普遍现象时,真实内容生存空间受挤压,优质创作者需与虚假数据竞争,致使许多有才华之人选择离开平台,此现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内容生态健康度 。
平台算法,也在持续升级,其识别机制不断变化。2023年,抖音推出了“清朗计划”,“清朗计划的,专门针对刷量行为而去,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异常数据,终于使得刷量账号,再也无法隐藏身形,完全暴露 。
经济损失难以避免
刷量服务常常会有预付款方面的要求,然而其服务质量却是没办法得到保证的,好多消费者都反馈称付款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所承诺的服务量,要么就是效果持续的时长极其短暂,鉴于交易具有特殊性,受害者通常是不敢去报案的。
更为严重的是,存在这样一些刷量平台,它们兴许会收集用户账号信息,进而实施二次利用。山东有一位大学生,曾经因为购买刷量服务,致使账号被盗,最终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道德层面值得反思
反映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是追求虚假人气,当人们更看重数据而不是真实内容时,创作的本意就被异化掉了,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个人用户,甚至一些企业也参与到其中了。
近年来,教育部门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网络人气的重要意义真切的能力以及内容质量才是长久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一道理需被更多的人领会。
平台监管日趋严格
各大平台为了遏制刷量现象的蔓延,都在进行反作弊系统的升级,抖音运用行为识别技术能精准判断异常点赞模式,快手通过建立用户信用体系来实现这一目的 。
实施于2024年1月起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数据造假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这项新规为平台治理提供了更具有利性的法律武器 。
有没有过被这般刷量广告进行诱惑的情况呢,欢迎于评论区去分享你的看法,要是认为此文存在帮助,请予以点赞支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