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甜蜜回忆
广东清远的连山山区产出了“烧饼”。改革开放时期,他的父亲对邓丽君情有独钟。小的时候,“烧饼”便跟随父亲乘坐货车去广州,那时他总是沉浸在邓丽君的《甜蜜蜜》中。每当这首歌响起,他的内心便充满了甜蜜。在那个偏远的山区,能听到如此的国语歌曲,让“烧饼”感到无比自豪,仿佛拥有了城市人的骄傲。
那时的烧饼或许还未领悟邓丽君歌声的内涵,然而那旋律却已深刻印刻在他的记忆里。货车在曲折的道路上行驶,而《甜蜜蜜》的歌声也在狭小的车厢内反复回荡,与他一同度过了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粤语歌的小遗憾
邓丽君很少演唱粤语歌曲,这在他心中或许是因为城乡相隔重重山峦,使得东山人讲粤语,而西山人则听国语。尽管如此,他对邓丽君的喜爱并未减退,然而那些未曾听过的粤语歌曲,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丝遗憾。
邓丽君的粤语歌曲常被人提起,这时“烧饼”只能默默聆听,心中憧憬着那些歌曲的动人之处。他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亲耳聆听那些未曾听过的粤语歌曲,体会其中的独特风味。
拜师大发现
之后,“烧饼”成了香港知名词人向雪怀的弟子。这个机会让他有了新发现,他了解到邓丽君唱过动听的粤语歌曲,其中两首更是向雪怀所作。原本内敛的“烧饼”兴奋得无法自控,急切地想要探寻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
拜师之际,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会与邓丽君的粤语歌曲结下如此奇特的缘分。这感觉就像是一扇久未开启的门,突然间敞开,里面充满了惊喜和宝藏。
写歌缘起
向雪怀老师提及了他为邓丽君创作《东山飘雨西山晴》和《谁在改变》这两首歌的起因。他曾经有一段时间热衷于书法,经常在家练习。在翻看古籍时,他发现了一些心爱的诗词,便开始抄写。其中有一句“东山飘雨西山晴,道是无晴却有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曾经参与公益项目,创作了《晚晴》。这样的创作过程,让他对文字与音乐的融合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一切,都为他后来为邓丽君谱写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压力与思路
1982年,邓丽君开始筹备她的粤语专辑《漫步人生路》。在这张专辑中,向雪怀负责了其中两首歌的歌词创作。尽管他们之前有过多次录音合作,但这次是为邓丽君创作,对向雪怀来说还是头一回,因此他感到压力很大。他需要将唐代诗词、1946年的原曲以及备受瞩目的邓丽君结合在一起。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确立了自己的创作准则。在歌词里,他描绘了歌者在东山等待爱人的情景,爱人失意归来却已太迟,歌者只能表达自己的祝愿。这些情感细腻地融入了歌词之中。
重温经典之美
如果不是向雪怀老师学习,这段被遗忘的过去可能永远不为“烧饼”所知。现在,他细细回想起那些往事,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听《甜蜜蜜》的时光。“烧饼”想要带着大家穿越回过去,一睹邓丽君的美丽风采,一起聆听那些非常好听的粤语歌曲。
让我们跟随“烧饼”的脚步,一起来欣赏这些经典曲目,体验邓丽君那穿越岁月的魅力。你听过邓丽君的这两首粤语歌曲吗?不妨点个赞,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