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抖音上瘾”的说法,这揭示了短视频应用对人们的影响已远超娱乐本身。娱乐还是上瘾,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成瘾现象普遍
街头巷尾,手机短视频的使用十分普遍。公交车、地铁里,许多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比如在部分城市的交通高峰时段,数据显示近半数乘客在观看短视频。这种现象已不仅限于休闲时光,许多人工作间隙、用餐途中也在刷,几乎无法自拔。对许多人而言,这就像毒品一样,难以戒除。
长时间观看短视频,其负面影响广泛。众多学生因过度沉迷,学业成绩受损,视力亦随之下降。此外,这种现象还导致很多人逐渐丧失耐心,难以进行深入阅读或思考。
平台定位转变
抖音早期的口号与现今的完全不同。早年强调的是对偶像的崇拜,而如今则是“记录美好时光”,更显出一种普遍和平易近人的特点。这种变化与快手的发展方向相仿,导致平台上内容的风貌逐渐趋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
这一变化吸引了众多用户,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各个年龄段都有。比如某些农村地带,不少中年妇女也开始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让平台在内容审查和风格构建上遇到了不少难题。
内容乱象丛生
现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让人担忧。比如恶搞视频,经常能见到一些捉弄人的片段。在不少学校附近,有些学生故意吓唬同学,然后拍成视频上传。这种视频充满恶意,但观看人数却不少。
短视频中充斥着许多毫无意义的歌舞组合。许多老年人看到这些内容后感到十分困惑。此外,还有那些不计其数的段子改编作品,制作粗糙,毫无价值。
想红心态扭曲
许多人拍视频都是为了走红。有些人模仿热门歌曲跳舞,表面上看是在追潮流,实则为了吸引关注。此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或者有损公德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有些博主为了追求关注,竟对评论他们的网友出言不逊。有的网红甚至将给出合理意见的粉丝称作黑粉,态度极其粗鲁。
家长错误示范
有些家长在模仿短视频时,会拍摄一些存在风险的画面。有些父母带着孩子走上马路,只为拍出搞笑视频,却对交通安全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在短视频中走红,不惜让孩子尝试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化妆或动作。
家庭聚会时,家长往往不与孩子进行常规对话,而是沉迷于观看短视频,使得原本的家庭气氛被影视的喧嚣声所淹没。
值得反思之处
短视频里那些热门视频的标准挺让人费解。展示脚趾、装疯卖傻竟然能吸引众多点赞。这样的内容占据了原本应该属于优质内容的版面,同时也影响了众多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我们需深思,自己是否已深陷于这种无目的的视觉盛宴。是否在不知情中,被那些短视频所影响。
你是否觉得“抖音病”或“快手病”让你有所改变?不妨留言、点赞、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