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在耳边回荡,那些深藏岁月中的记忆便如波涛般涌现。一首歌曲往往承载着某个时代的印记,比如《共产儿童团歌》对创作者来说,不仅仅是旋律,更是终身难以抹去的情感寄托。它里面充满了无尽的回忆和传承的力量。
一首歌开启的儿时回忆
六十年代初,作者走进了博山北亭子小学。临近六一儿童节,老师选了六个男生来唱《共产儿童团歌》,其他同学一起和声。那天,他们在博山公园的高台阶前,穿着整齐的衣服进行表演。那时的他们可能还不明白歌曲背后的含义,只是沉浸在那热闹的氛围中,享受着被掌声和欢呼声包围的喜悦。六个男孩手握红缨枪、胸前挂着红领巾的形象,至今仍清晰留在记忆里。周围人山人海,掌声、欢呼声与歌声、飞翔的鸽子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段难忘的回忆。
他们年纪轻轻,只觉得那是一场平凡的演出。然而,时过境迁,那段记忆依然鲜明。那次演出,成了作者对这首歌最初的认识,也为日后回忆和领悟这首歌打下了最初的情感基调。
成长路上对歌曲的再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走过了人生多个阶段,从求学至农村劳动,再到投身职场,从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到成为党员。在这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充满了坎坷。作者在此过程中不断成熟,对责任与使命有了逐步的认识。曾经的《共产儿童团歌》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审视,它逐渐从一首童年的歌曲转变为力量的象征。这个时期的每个时期,每个生活过的地点,以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见证了作者对这首歌理解的变化。在乡村担任民办教师时,工作中的点滴可能让他回想起这首歌中的力量;在企业从事政工和行政管理工作遇到挑战时,这首歌的旋律可能在心中悄然响起,激励他继续前进。
旋律再次响起的惊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旋律又响了起来。今年五月,作者的外孙女在家中轻声哼唱,说是音乐老师挑选的,她们准备在六一儿童节和博山区的汇演中表演。后来,作者看到了外孙女她们精心排练的音乐剧视频,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剧情,有年长的老人讲述故事,最后是全体合唱。外孙女扮演的角色来自过去,她的装扮十分可爱。尽管孩子们还不完全理解歌曲的含义,但他们的表情却非常认真和庄重。这个发现让作者内心深受触动,他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从老一辈到新一辈的传承,外孙女在这首歌中的参与,仿佛将作者的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让两个不同的时代有了对话的可能。
歌曲中的精神内涵传承
1958年,这首歌问世,歌词虽简朴无华,却蕴含着力量。它从五六十年代起,由孩子们传唱,一直延续到外孙女这一代。历经岁月流转,见证了各代人的成长。从作者孩提时的懵懂表演,到外孙女充满活力的参与,歌曲的精神始终如一。这种精神,是责任与担当,它随时代变迁而愈发深入人心。在外孙女的演绎中,尽管时代已大不相同,但那份由歌曲唤起的认真与庄重,却得以传承。这种情感跨越了世代,证明了歌曲的内在价值历久弥新。
不同时代赋予同一首歌不同意义
当年作者唱这首歌时,它只是校园文艺活动的一个节目,承载着童年的美好记忆。然而,当作者历经人生沧桑,这首歌变成了她前进的动力。对于外孙女这一代,她们现在主要是按老师的要求去表演,对歌曲的深层含义理解不透彻。但我们可以设想,当她将来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时,这首歌可能会成为她回忆童年、汲取力量的重要来源。同一首歌,因时代背景不同,在不同人的心中,以及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着独特且无法替代的意义。
音乐传承的深远意义
博山公园高台阶前,表演正在进行;在外孙女的学校里,音乐剧的排练也在进行。这展现了音乐在时空中的传承。前辈的记忆因之得以保存,而歌曲所蕴含的精神,也在新一代中得以延续。每次演唱这首歌,都是对过往的缅怀,也是对未来责任的传递。无论是在校园的舞台上,还是在可能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这歌声都将激励人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正如作者多年来从这首歌中汲取力量,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首传承之曲中汲取力量。
你是否记得那首歌曲,它在你心底占据着特别的位置,每当你回想起,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思绪,想要述说你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