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执业药师需精通中药熬制和服用的方法。涉及的知识点繁杂,常令人感到迷茫,这在复习阶段是个不小的挑战。
中药熬制的要点
熬中药时,容器挑选至关重要。不论是药店里还是家里自己熬,砂锅、搪瓷或是不锈钢的容器都挺合适,但铁锅得避开。铁锅跟药里的某些成分可能起反应,这样药效就可能会减弱,还可能生成有害的东西。古时候的医馆里,要是不注意这个,熬出来的药可能不管用,甚至可能耽误病人的治疗。
泡药环节极为关键。在煎药之前,中药需先用冷水浸泡,大约需时二十分钟。浸泡时,对水量也有具体要求,通常要保证药面被水完全淹没,水深应在1至3厘米范围内。对于剂量较大、质地松软且易吸水的药材,需适当增多水量。比如煎制体积较大的草药根茎,若水不足,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无法完全煎出。
根据药性决定煎药时间
中药种类繁多,煎煮时间差异明显。通常情况下,煎药大约需要半小时。解表、清热、芳香类药含挥发成分多,不宜长时间煎煮,煮沸后15到20分钟便可。而滋补类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耐心,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煎40到60分钟。煎药时还需搅拌药料2到3次。在中医诊所,煎药人员会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操作,时间控制不当会影响药效。一般每剂中药需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煎特殊药物需遵循特定程序。所谓的“先煎药”,需先将此类药物煮沸10至15分钟,随后再加入其他药材共同煎煮。例如,龙骨、牡蛎等矿石类药材通常需先行煎煮。至于“后下药”,则是在其他药材即将煎至预定份量时加入,煎煮5分钟即可。薄荷、砂仁等香辛类药材多属此类。而“溶化药”,则是在其他药材煎至预定服用量后,取出药液,用微火不断搅拌,使其溶解,如阿胶便采用此法。还有“冲服药”,即将药材与煎好的药汁或开水混合后服用,麝香等贵重药材便属于此类。此外,部分特殊药物需遵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细节
中药使用需格外小心。通常情况下,每天要煎制一剂药,每剂药要煎煮出两次汤汁。大多数人会在早晚各服用一次,而且最好是在用餐后进行。这样做有助于降低药物对肠胃的刺激,尤其是对于那些药性较强的药物,这一点尤为重要。过去,很多人在家自己煎药时,都清楚这个道理。
使用药物需遵循既定规范。通常来说,患者需每日服用两次。服用药物时,若能将药丸加热至融化,则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吸收药物,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大蜜丸因其质地较硬,不易吞咽,但一旦溶解成液体,人体吸收便会更加容易。
未煎药的保管”
药材若未经过煎煮处理,若存放不当,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必须留意保持干燥,避免药材变质。尤其在南方梅雨季节,雨水多,若不对未煎的药材妥善保管,很容易因潮湿而长霉。
执业药师复习中的重要性
执业药师考生应当精通中药的熬制与服用技巧。这些技巧不仅是考试的基础,更是未来工作中的关键能力。若复习时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足,考试中可能会在相关题目上丢分,进而影响整体成绩。药房在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时,准确的中药熬制与服用指导同样至关重要。
在准备考取执业药师资格的过程中,大家是否曾遇到那些难以记住的知识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别忘了点赞并把这个文章转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