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里,行测中的常识题往往被考生忽略,这其实是一个备考时的错误观念。首先,常识题的覆盖面很广,难以全面掌握;其次,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题目的分值不高。然而,尽管如此,常识题在试卷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是不能被轻视的。
行测常识题的重要性
行测中的常识题目,单题分数虽不太多,但在激烈的考试中,每一分都至关重要。不少考生在国考中因几分之差而失利,事后常懊悔没有足够重视常识题。事实上,常识题覆盖了整个行测考试,多得分在常识题上能增强整体实力。而且,这些题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相关,掌握常识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常识题的重视程度同样能反映出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常识部分的表现同样重要。比如在外交或文化交流等职位,对文化、政治等常识内容的要求更高,常识不足可能会对面试及后续环节的判断产生不利影响。
行测常识应考小技巧
面对常识类选择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通过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找到解题的途径。记得在国考模拟考试中,有一道关于历史朝代的选非题,其中就出现了将A朝代的事件错误地归到了B朝代的情况。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每个朝代的核心特点和重要事件,就能发现这种逻辑上的错误,进而排除掉错误的选项。
擅长运用排除策略。从概率的角度看,每排除一个错误选项,正确率就会相应提高。比如在遇到科技常识题目时,那些明显违反基本科学原则的选项,比如能量守恒定律被违背的情况,可以先将其排除。之后,再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答题。
2020 - 2021年言语理解国考的新情况
自2020年起,在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环节,省级和市地级考试出现了新调整。国考中,省级和市地级言语理解题目的差异变得显著。过去,选词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这三个题型常常相互交融,而现在它们各自的重点已经相对清晰。
2021年,题型重点发生了变化。观察题型,选词填空主要关注两空、三空。题型上,主要测试考生对主旨观点的理解。材料结构上,重点考察总分、分总、转折、因果等文段。因此,考生复习时需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题型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
国考申论题型特点概述
申论考试在国考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表示,试题类型多为常见的概括归纳、综合分析、问题解决以及文章写作。2021年的题型排列与上一年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地级和副省级考试的最后一题,2021年考查的是文章写作,而2020年则是应用写作。这种题型变化趋势十分明显。
命题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以2021年为例,副省级考试主题聚焦于“改革的实际态度和理性思维”,而市地级则关注“借鉴治理智慧,稳步增强治理效果”。这要求考生对时事政治有深入理解,并能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个人见解。
申论题中的材料分析
各类考试试卷内容各有千秋。在副省级申论考试中,提供的资料丰富多样,包括案例和观点等多种形式。比如,过去有关于互联网创新模式的案例,还有专家学者的创新观点。这样的多样资料需要考生具备综合分析不同资料的能力。
市级和地级试卷的内容更贴近民众生活。比如,风林村引入了“村寨银行”,乡村里开展了戏曲下乡活动,给村民带来了“种戏”的乐趣。考生需要从这些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政策执行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问题。
申论备考策略建议
国考复习中,片段阅读是关键。考生需系统学习。比如,线下培训中,教师会详述行文脉络分析的方法,考生需熟练运用。同时,要注重句意和句子间的关系分析,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申论写作,平时应多关注时事热点。比如,学习强国APP的时政新闻,其中许多内容可作写作素材。此外,还需多加实战演练,并寻求专业老师或水平较高的同学协助批改。
在准备国考的过程中,你是否曾忽略过行测中的常识题目?希望各位能踊跃参与评论,给予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