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山东六个城市考点同时举行了国考行测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报名涉鲁职位的考生众多,但招考名额相对较少,考录比例高达43比1。这个巨大的差距反映了众多考生对国考职位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
考区情况概述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山东设有济南、青岛等六个考点,吸引了大约八万人报名。这些考点分布表明国考在山东的覆盖面相当广泛。在众多报名者中,大约有七万三千人通过了审核。然而,涉鲁职位的招聘名额仅有1699个。这样的数字对比显示出竞争的激烈,每位考生都渴望在众多竞争者中崭露头角。众多考生带着梦想前往各个考点,希望在这次国考中找到心仪的工作,他们来自山东各地,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
常识部分新趋势
国考行测常识部分呈现新特点。考察的题目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且贴近现实。比如,副省级考试中涉及“我国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和“2017年新修订的海洋伏季休渔政策”等内容。联创世华专家也提到了这种出题风格。这表明考生不能仅限于死记硬背,还需对当前的时政热点有深入的理解。以往的学习方法可能需要调整,比如不能仅依赖过时的教材,而应通过阅读新闻、关注政府文件等多种方式获取时政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出题模式的延续
上午的行测试题与去年相比,出题方式有相似点。根据考生反馈,题型、题量以及难度变化不大。不过,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有所提升。比如,法律题目的数量有所增加,这让不少考生感到困扰。考生既要应对传统题型,又要适应这种能力考察的新要求。或许,考生在备考时还是按照以往对题型和难度的理解来准备,但在考试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各模块难度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各模块的难度与上一年相当。但也有一些小变动。例如,言语理解模块的阅读内容增加了,这增加了对考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的挑战。判断推理模块中,定义判断题目的题干也相应加长了。考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更多信息,这增加了难度。资料分析模块也有所变化,综合材料的题目数量从去年的10道增加到15道。这显示出考试越来越重视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不应仅依赖记忆公式等简单方法,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面临挑战
这样的考试对考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考验。众多考生争夺有限的名额,压力自然很大。同时,他们还需适应题目风格的变化,比如紧跟时事,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及快速把握长篇题目的核心内容。在复习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考生需要巧妙地安排学习时间和重点。有些考生可能因为对考试趋势把握不准,准备不足,等到考试时才发现许多题目难以应对。特别是对于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考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应对大量法律题目显得尤为困难。
对未来考生的启示
参加国考行测的考生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经验。他们需要事先掌握录取比例,了解竞争激烈程度。同时,要注意常识题目的出题方向,与当前时政热点保持一致。此外,还需留意出题方式和各部分难度的微妙变化。备考期间,应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做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自己在各模块的知识和应对能力。比如,多读长篇文章来提高阅读和理解的效率,关注法律等领域的知识。
关于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的这种考试形式,您有何见解?若您置身考生之位,会如何应对?期待大家踊跃点赞、留言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