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数学,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课程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成为了课程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不同学科交融后可能出现的精彩表现的浓厚兴趣。
教师团队
文茹老师和南楠老师共同负责该课程的教学。他们各自拥有丰富的知识,共同探索了音乐与数学的结合。这两位老师分别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和前沿院艺术科学与表达交流中心。他们学科背景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合作独具特色。他们以新颖的视角教授课程,帮助学生挖掘音乐中的数学元素。由于他们承担了这一特殊的教学任务,可以想见他们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都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学科融合理念
融合音乐与数学的思想相当独特。音乐借助美育的感性特质,与数学的理性思维相结合。这种结合旨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数学规律的韵味。比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领悟到真与美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深入探寻音乐背后的数学逻辑,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理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欣赏音乐或解答数学题目,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涵盖了音乐与科学的结合、音乐旋律中的幂律规律以及音乐中的几何变化,揭示了音乐旋律中蕴含的数学奥秘。例如,朱载堉通过计算十二平均律,成功解决了转调和变调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南楠老师的研究团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通过量化分析西方调性音乐的作曲理论,提出了音乐旋律变化的三个数学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音乐的每一个音符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数学的元素。
文茹老师和南楠老师还讲解了音乐里的三种几何变化,包括移调、模进、倒影和逆行。他们用巴赫的《音乐的奉献》作为实例,让学生演奏曲中的主题,以此来展示音乐中数理和几何现象并非偶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这种抽象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现场演奏互动
课堂上,现场演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们演绎了《蓝色狂想曲》和《风居住的街道》。他们通过实际演奏,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音乐与数学结合的奇妙。这样的方式让台下的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在演奏中如何展现数学的理性美。学生们演奏时的情感投入,乐曲的节奏和旋律,或许都蕴含着数学的奥秘。这仿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了可见、可闻的实际事物,更能激发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系列音乐会
课程中特别提到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管晓宏教授负责策划、撰写脚本、现场解说,并亲自参与演奏。其主题和表现形式都极具创新性。在主题上,它探讨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在形式上,则是专业乐团的演奏与科普讲座交替进行,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完成。此外,音乐会还推出了多种版本,包括常规版、英文版、党课版、中学版等,以及正在制作中的其他版本。这种音乐会受到了科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赞誉,对培养创新人才和建设文明校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激发了人们的灵感,揭示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课程目标
西安交大的《交响音乐赏析》课程定位清晰。该课程从科学和艺术融合、理性和感性辩证的视角出发。旨在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交响音乐基础知识和鉴赏技能。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交响音乐的形成与演变,并提升他们的作品鉴赏能力。这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视,期望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实现多方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