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一书中提到,英国政体残留着“君主政体的暴政与贵族政治的暴政”,这句话背后有何深刻含义?接下来,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常识》观点提出背景
1776年,美国正面临争取独立的紧要关头,托马斯·潘恩创作了《常识》一书。那时,美国人民对是否脱离英国独立犹豫不决,潘恩运用文字作为武器,猛烈抨击英国的政体。他指责英国政体残留着“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暴政”,目的是唤起民众摆脱英国统治、追求自由独立的信念。举例来说,当时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征收重税,民众生活困苦。
君主政体暴政残余分析
英国君主制度源远流长,昔日君主享有无上的权力。潘恩生活的年代,尽管君权有所削弱,国王依旧保持着不小的势力。名义上,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比如签署法律、指派官员等。在一些重大的政治抉择中,国王的立场仍能对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潘恩将君主这一职位看作是“君主制暴政残留”的象征。
贵族政治暴政残余指涉
英国的贵族构成了上议院的主要成员。这些议员通常是通过世袭或特定身份获得席位,他们在立法和政治领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过去,这些贵族曾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中不乏诸多不公正之处。尽管政治经历了多次改革,上议院的存在依旧显现出“贵族政治专制残余”的痕迹,因为他们的权力无需通过选举产生,其权力的传承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英国采用君主立宪制,这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达成妥协的结果。在这种体制中,君主的权力被宪法所约束。议会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内阁成员由议会选出,并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一种礼仪象征。例如,女王会参加各种国家庆典,但她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不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促进了英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常识》观点对美国的影响
《常识》这本书在北美殖民地激起了巨大的震动。它揭示了英国政体的真实面目,点燃了民众追求独立的激情。潘恩的见解让许多人坚定了独立的信念,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快速发展。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商人和农民,在阅读了《常识》之后,纷纷加入了独立运动的行列,为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华图题库助力学习
遇到历史政治相关疑问,华图试题检索系统可助您解答。此系统为公务员考试、职业考试等提供试题解析服务,拥有海量题库可供查询。它能根据不同需求快速提供文字搜索和解析答案。此外,华图题库涵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为考生提供全方位备考支持。使用华图在线APP刷题更高效,关注广东华图教育微信,还可获取最新政策和考试资讯。
备考期间,你是否遇到过历史政治方面的难题?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觉得文章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