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如今普遍存在,大家似乎觉得它们是自然而然出现的,然而,这或许仅仅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偶然事件?我们何不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大众媒体的固有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这些报纸和电视网通过广泛传播,向我们提供新闻和各种知识。它们的覆盖面很广,观众众多,并在一定程度上管理着信息的发布。比如,我们每天早上都能收到日报,还有电视新闻在黄金时段播出,这些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们。
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情况,真的正确吗?我们对其习以为常,却很少深入探究其本质和历史演变。或许,大众媒体并非永恒不变。
早期媒介的运作模式
汤姆·斯丹达奇提到,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与报纸问世之前媒体的运作方式相似。那时,参与者网络、地方的小酒馆和咖啡屋构成了信息生态系统的中心。人们在这些场所交流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
古时候的市集上,众人聚拢一处,互换各地趣闻;而在小酒肆中,众人饮酒之际,亦分享诸多新奇消息。此类信息的流传,并非依赖庞大机构,而是遍布于各个角落,信息均由民众自发传播。
“95条论纲”的传播威力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95条论纲”贴在了维滕贝格教堂的门上。不久后,这些论纲被印制并广泛传播,仅两周便在德国流传开来,一个月内便在欧洲广为人知。起初,“95条论纲”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专为宗教学者和教会管理者所写。几个月后,有朋友将其翻译成德语,并印制成小册子,这一举措是其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这表明那时的媒体环境强调的是参与者对信息的传播,人们通过互相分享和推荐来决定信息的流传。在没有现代大众媒体的时代,仅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新观念就能迅速传播开来,其影响力十分显著。
《常识》的传播奇迹
1776年1月10日,托马斯·潘恩的著作《常识》以匿名形式首次问世。年底前,这本批评英国的册子已在13个殖民地印刷了19版。在那个只有250万人口的小小殖民地,销量竟超过了10万册。在家庭数量不足50万的地区,这样的成绩堪称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
潘恩以明澈有力的散文论述了道德与政治观点,激励民众投身于追求平等政府的斗争。《常识》一书的风行亦显示出,通过改进的出版手段与社交网络的融合,即便缺乏传统的大众媒体,也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变革。
新旧媒体角色之变
在过去的媒介生态中,人们把那些参与信息消费、分发和传播的人叫做“网络公众”。他们不仅吸收信息,还投身于信息的传播过程。相较之下,二十世纪的大众媒体消费者则被称为“受众”,他们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显得比较被动。
在信息传播领域,角色发生了明显转变。起初,参与者能主动掌握信息传播,但到了大众媒体时代,消费者大多处于接收信息的末端,这一变化影响了媒体生态和信息传播方式。
大众媒体的历史定位
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程中,大众媒体的兴起只是众多阶段中的一个。相较于早期的零散媒介体系和如今的网络媒体,大众媒体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在当前的新媒介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手段愈发丰富多样,大众媒体的局限之处愈发凸显。
我们需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大众媒体,不能仅限于它当前的影响力范围。在探讨媒体进步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进步,还需重视人们在媒体中的角色和作用。
大家对媒体未来的形态有何看法?时代在进步,媒体是否会保持现状?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这篇文章,留下您的观点,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