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权威严谨
高考题目的核心部分非常重要,不是普通教师能单独完成的。这些题目的编制通常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他们召集专家团队共同努力。这些专家凭借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严格确保了试题的质量。他们在知识点覆盖和难度设计上非常精确,每年都能准确把握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重点,为高考选拔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线教师和学生普遍觉得,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试卷非常权威和准确。学生们对这些试卷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像找到了学习的方向,对考试的重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也知道了该怎么复习。
一线老师心声
一线教师对那些庞大的单元和抽象的概念感到疲倦,对于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语文题目也颇感头疼。这些题目常常含糊不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举个例子,有位数学老师就曾抱怨,在高中阶段最不喜欢的是那些关于错别字的题目,比如“下面只有一个错别字的选项”,既麻烦又容易让人搞混。
学习语文确实需要通过记忆来打下基础,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出题的老师设计这样的题目,意在让那些过于重视数理化而忽视语文基础的学生开始重视起来,这也体现了对语文基础学习的重视。
虚词考查新况
2024年的高考即将到来,文言文测试的重点落在文化素养和实词上,而文言虚词的考查则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但自2024年开始,这种局面有了新变化。这一改变对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究文言中的虚词,不能只停留在实词和知识层面,学生应当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文言知识。这一点反映了高考对文言文考察的细致和深刻,目的是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文言文的内涵。
语法重视趋势
那70后和80后这代人,他们的语法基础大多很扎实。但90后和00后,他们在学习语法上似乎显得稍微吃力,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情况都差不多。2024年的新高考Ⅰ卷中就考到了意动用法,还要求考生分析“恢复疲劳”这一用法是否恰当,这些考察点都与语法密切相关。
2025年,高考将考查“帚星”和“云鬓”的命名方法,这显示出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高考正逐步增强对语法知识的重视,提醒学生们要重视语法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
作文思辨要求
作文中特别重视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并非首次出现。但在这场考试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三篇作文的题目都不易应对,比如撰写关于“辩论赛”的文章时,必须明确阐述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再如探讨丰子恺的观点时,要清楚地表明自己是否赞同。
现在,AI技术发展迅猛,文章几秒钟就能完成。但若学生的作文缺乏独特性,内容相似,那就显得毫无价值。所以,高考作文非常看重思辨能力,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创作出有深度的文章。
选择题变化利弊
自2024年,九省的适应性考试开始,选择题数量逐年减少,到2025年八省考试时已降至10道。在2021至2024年,新高考I卷的选择题数量也呈现了减少的态势。这一调整表明,选择题的数量在减少,而主观题的比重则在增加。这种调整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
这带来了一些难题,比如考生书写压力大、评分标准不易把握、评卷任务繁重、区分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在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寻找更合适的出题方式。
高考语文科目的一些变动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动向和决心。这些变动对学生学习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您怎么看?欢迎各位积极发表意见,同时,别忘了给我们点个赞,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