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身为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组的负责人,对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的变动有着独到见解。这些调整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其影响十分广泛深远。
考纲调整意义重大
2017年对语文考试大纲的修订是合理且有效的,它在提高高考语文试卷质量上起到了显著效果。这些修订旨在更紧密地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以便更准确地选拔具备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通过不断调整考试大纲,高考内容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的初衷。
考纲的调整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宛如一根指挥棒,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它有助于解决长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调整考纲来推动教学实践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文学类文本考查变革
现代文阅读模块的设计有不足之处,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其一,这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后者。文学类文本提升能力较为困难,因此选择的人不多。许多学校在教学中几乎不再教授这部分内容,结果导致了文学审美教育的缺失。
这次把这两种文本都纳入必考范围意义重大。这不仅能全面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还促使学生们不仅要精通基本的语文技能,还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水平。此举还有助于纠正一线教学中对文学审美教育轻视的现象,确保文学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古诗文文化常识考查
在“古诗文阅读”这一环节,考纲新增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要求,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语文教学应当包含这一部分。通过增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有难度,不能仅仅测试对名词概念的记忆。命题者需结合作品阅读来出题,这样才能准确检验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对命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阅读速度与量的考查导向
语文考试对阅读速度和阅读量的重视是个不错的趋势。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是衡量语文水平的关键。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精讲、讲读和重复练习,这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阅读量不足是其问题之一。若在高考中适当加大阅读速度和阅读量的考察,能促使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技巧,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大有裨益。
对人才选拔的影响
考纲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有助于高校筛选出更符合标准的人才。这种调整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多方面素质,比如审美能力、文化知识掌握和阅读水平。因此,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学生,基础稳固,能力全面,更能满足大学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依据全面而科学的选拔准则挑选人才,有助于高校吸纳优秀人才,这对提高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准和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影响深远。高考阶段便严格把控人才选拔的入口。
对教学实践的促进
考纲的调整让教学实践有了正向变化。教师们开始更加看重文学审美教育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而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样的变化将推动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
在新考纲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调整学习策略。他们主动扩充阅读材料,加快阅读节奏,激发兴趣并养成良好习惯。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审美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了语文能力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