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焦虑贩卖乱象
近期,短视频平台上癌症焦虑的推销现象屡见不鲜。据《新华每日电讯》3月27日的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商业机构通过“养生操”或“免费公开课”吸引人们加入群组,随后进行洗脑式推销,诱使消费者花费数百至上千元购买所谓的“健康课程”。这种不良风气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健康科普秩序。
这些公司看准了商机,竟把原本应该传播正面知识的直播平台,变成了他们赚钱的手段。他们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择手段地引诱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导致许多家庭经济受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中老年人易受骗因由
中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让他们成为了不法商业机构的眼中钉。以张大爷为例,他已过六十,经常在公园锻炼,一听说有预防癌症的课程,便立刻报名参加。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和张大爷相似的愿望,一看到“抗癌”等字样,便心生向往。
中老年人由于知识体系相对固定,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有所局限,面对新兴的诈骗手段常常感到难以应对。他们对科学和健康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更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影响。这导致他们难以分辨课程内容的真伪,最终可能掉入诈骗的陷阱。
“健康课程”危害
这些所谓的“健康课程”价格不菲,但往往缺乏科学支撑。李先生的母亲花费800元购买了课程,依照课程中的方法调养身体,结果非但身体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不适。这样的课程不仅不能增进健康,还可能因为误导导致身体受损。
有些课程提出的建议与医学知识不符,甚至让知名医生为其错误言论站台。不法分子借助人们对名医的信赖,夸大产品功效,使得许多人轻信虚假信息,结果导致病情被耽误,健康受损。
中老年人自我保护
中老年人要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念,不应盲目追逐那些声称有“神奇功效”的健康课程。王奶奶学会了检查产品的相关证明,并会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这样就避开了许多潜在的风险。他们应当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能让老年人返老还童的神奇药物。
提升分辨力十分关键。可以多参与社区举办的防骗知识讲座,掌握骗术手法,同时也要和孩子们多交流。遇到疑似课程,先上网查找评价,看看有没有投诉或负面信息,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部门科普与监管职责
卫生健康部门需满足老年人对保健知识的渴求。近期,某市卫生健康局邀请了专家,在短视频平台上举办了预防癌症的讲座,吸引了众多老年人观看并学习。这样的讲座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水平,加强科学教育。
相关部门需强化对网络直播平台上的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比如,对那些在特定区域违规推广“健康课程”的商家实施惩罚。必须严格审查推广信息,防止虚假广告和欺诈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平台的责任担当
网络平台需具备远见,积极进行内部整顿。一个知名平台强化了审查流程,关闭了大量违规直播,树立了正面榜样。平台不应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变成骗子的庇护所。
平台需加强技术监控,留意直播中的异常举动,对违规内容迅速处理。同时,应设立举报机制,激励用户举报不良信息。唯有平台承担起责任,打造一个清朗的环境,才能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