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常识》的重要性与谜团《常识》这本书对美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都难以理解,一个刚来美国不久的英国人潘恩,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的。在独立战争前夕,这本书在北美殖民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给潘恩的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他创作这部作品的真正原因。许多人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仅仅在北美居住了一年又两个月,他却创作出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杰作。
“费城激进主义者”网络方纳在其著作《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中,借助潘恩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费城激进主义者”这一群体。这个群体主要由Benjamin Rush等人构成,成员以工匠为主。在费城政治权力出现空缺的时期,他们构建了一个政治激进主义网络。这个网络活跃于革命时期的费城,体现了当时特定社会阶层对政治变革的渴望与实际行动。
“匠人的共和主义”方纳所描述的潘恩及其所属群体,与“匠人的共和主义”思想紧密相连。这一思想在肖恩·威伦茨探讨19世纪纽约工人阶级时也有所提及。这些匠人拥有独特技艺,具备读写能力,却生活困苦。他们的理念是当时社会变革潮流的一部分,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对共和政体的渴望。
潘恩形象的隐没《常识》一书影响深远,让潘恩被尊称为“常识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识》被过度推崇,潘恩的多重形象逐渐被遮蔽。有学者感叹,自1776年以来,潘恩似乎在美国历史中淡出了视野。人们往往只关注那部著名的著作,却忽略了潘恩自身深厚的内涵和多彩的人生经历。
潘恩与英国激进主义组织方纳提到,潘恩撰写了《人的权利》一书后,伦敦地区涌现出众多由手工艺人构成的激进派团体。这些团体与潘恩所属的群体相仿,共同表达了某一社会阶层对变革的强烈愿望。这种现象表明,追求社会变革的思想并非仅限于美国,在英国亦有所共鸣。
方纳所著的“美国激进主义传统”霍夫斯塔特的作品聚焦于“美国政治传统”,而方纳则毕生研究“美国激进主义传统”。他继承了霍夫斯塔特的思想,以被边缘化的建国之父潘恩为研究起点。通过潘恩及其相关人物,揭示了美国历史中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使我们得以窥见美国历史中激进变革的一面。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对方纳笔下的潘恩所倡导的“美国激进主义精神”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