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父母在微信朋友圈里屡次传播不实信息,这一现象让众多人感到困扰。子女们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而谣言背后的种种因素也值得深入分析。
子女的放任态度
众多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心伤,对那些散播的谣言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比如在北京工作的小李,他就说,只要父母转发的谣言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一般不会去阻止。这种现象还挺常见的,孩子们通常认为,为了这些小事情和父母争执没有必要,有时候孝顺便演变成了纵容。但实际上,这样做可能无意中助长了谣言的扩散,因为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转发有何不妥。
另一方面,子女们的这种做法也暴露出他们的无力感。比如在上海的小王,他就尝试阻止母亲传播谣言,可是在遭到母亲的辩驳后,他就选择了放弃。在试图说服父母的过程中,子女们往往缺少有效的策略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谣言泛滥之势
尽管官方反复澄清,但父母在朋友圈里散播的谣言仍旧很盛行。以石家庄的一个普通小区为例,里面的许多老人仍在不断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从传播途径来看,微信的便利性助长了谣言的传播。此外,现在造谣者的手法愈发巧妙,那些看似有依据、实则模糊不清的数据和看似专业的分析文章,往往让人难以辨别真伪。
不少中老年人面对信息不足时,常会不加甄别地相信。在广州某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不少老人频繁传播一些后来被揭露为虚假的养生内容,他们单纯地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子女和朋友好。
谣言内容的特点
现在有很多谣言文章,它们用一些不可信的结论和看似科学的理由来拼凑。比如那篇《千万别买这个菜!它100%能致癌》的文章,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惧感。山东有一位赵老太太,她看到这样的标题后,非常害怕,立刻就转发给了别人。
这类文章常爱用死亡、癌症等令人畏惧的字眼。这些字眼对父母们来说触动很大,因为他们的最大牵挂就是孩子的健康。因此,一旦接触到有关孩子健康的消息,哪怕有些疑虑,他们也会选择转发。
谣言产生的原因
雷五明提到的几个原因确实很有说服力。中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缺乏科学思维的问题。以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老龄人为例,他们接受的科学教育不多,因此很容易受到谣言的误导。此外,从众心理也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比如,某个单位组织退休人员出游时,一旦有人转发了一条谣言,其他人也会纷纷效仿。
中老年人中有些人感到不安全,他们被谣言中的“不转发会有什么后果”这类说法吓到了。在农村地区,许多老人一看到这类信息就感到恐惧,不得不转发。另外,还有一些中老年人过于自信或过于善良,他们自认为懂得这些谣言,或者出于同情宗教等因素而转发这些不实信息。
互联网平台的责任
网络平台理应成为信息的守门人,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遭遇了不少挑战。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平台难以迅速对海量信息进行验证。比如杭州的一家小自媒体,在平台尚未审核的情况下,一篇谣言文章就被广泛传播。此外,在追查造谣者身份时,难度更大,许多造谣者故意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平台若想改善这一状况,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监管。然而,目前许多平台在这方面的资源分配尚显不足。
解决的对策
相关部门需确保信息流通无阻,遇社会焦点事件应迅速公布官方信息。比如在疫情爆发期间,迅速提供专家的解读,有效遏制了众多谣言的传播。家庭与社区应携手合作,加大法治知识的普及力度。在重庆,不少社区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帮助老年人提高识别谣言的本领。
作为孩子的你,面对父母朋友圈中的那些传言,又是怎样处理的?希望各位能主动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并且不妨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