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竞技场上,“常识”与个人见解的冲突常常令人心绪不宁。一方面,出题者期待考生展现出理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考生内心却充满了真实的抗拒和疑惑。这就像触及了许多人的痛点,让人既气愤又感到无奈。
高考与个性
高考时刻非常紧张,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作文。许多同学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但高考作文是有规定的。有的观点虽然独特,却与题目不符。曾有一年某地的高考中,有学生写出了非常不合常理的内容,结果得分很低。事实上,大家都明白,高考作文应当遵循规定。考场是有纪律的,不是可以随意展示个性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那么高考的评分就会变得混乱。
高考这场竞争激烈的时间战场上,题目往往具有明确的指向。它为考生提供了展示知识和思考的平台,但并非任其随意驰骋。比如,众多省份的题目多涉及特定社会现象或价值观念。这就要求考生精准理解,而非任意挥洒个性。若随意展现个性,恐怕难以获得高分。
常识的界定
常识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日升月落,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常识。再比如,人需要进食和休息,这也是常识。但在作文中,常识的定义却变得不那么清晰。有些被定义为常识的观点,考生可能并不认同。比如,过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曾是常识,但现在很多人觉得这种观念很荒谬。然而,当这样的有争议的常识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往往感到难以着手。
常识在不同地方的文化中或许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方国家,亲吻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但在某些东方地区,这种行为可能让人难以接受。那么,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讨论到这类跨文化的常识问题,又该如何判断其正误?这让不少学生在撰写关于常识的作文时感到困惑。
作文评分与主观判断
作文评分常常带有主观色彩。老师的个人看法往往直接影响到分数的高低。有时,即便考生自认为自己的论述是合理的,但若老师的评价标准与之不符,也可能得到较低的分数。比如,有学生曾就科技创新不应受传统观念限制的观点作文,但老师认为这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给出了较低的评价。
批改作文时,老师面临的时间极为紧张。他们或许无法对每位考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往往只能根据初步印象做出判断。这种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使得考生在撰写涉及常识的作文时感到担忧。
考生的心理压力
考生进入考场时心理压力很大。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思考并整理语言。对于常识这类概念不明确的题目,压力尤其大。比如,那些要求考生提出新观点的常识题,让许多考生感到困惑。一旦理解错误,一年的努力可能就付诸东流。在某考场,可以看到许多考生焦急地挠头,不知如何应对这类题目。
家长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使得考生也承受了同样的压力。他们害怕作文写不好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这种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概念作文时,更倾向于采用保守的答题方式,担心创新或非传统思路会失分。
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育观念对学生对待常识的态度有着显著的作用。在中国,长时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众多学生养成了依照固定模式解决问题的习惯。面对那些没有明确答案的常识题时,他们往往感到迷茫。然而,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在高考的压力下,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却难以充分展现。
学校通常会提供一些作文的参考样本。这些样本多数秉承了传统观念。然而,学生在遇到各种常识性题目时,往往难以从这些样本中获取灵感,有时甚至会被它们限制思维。
寻求平衡
高考作文写作时,我们得在展现个人见解和遵守规则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盲目模仿他人,失去自我,也不能随心所欲,忽视题目要求。举例来说,在探讨传统文化常识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但绝不能逾越基本的价值原则。在某地区的高考模拟考试中,一位考生即便有新颖的观点,也未曾偏离主题,且论述深入,因而获得了高分。
考生需要广泛地充实知识,扩大思维范围。这样做在面临有争议或概念模糊的常识题时,能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在平时训练中,要重视表述的精确性。这样,就不会在考场上手忙脚乱。
高考作文要想同时做到创新和得分,难度究竟有多大?这或许是众多考生和教师共同关心并试图解开的一个谜题。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个人的体会或看法,同时,也欢迎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