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商平台和直播间,到处喊着“低价”“最低价”。这口号叫得可是震天响,就好像你不赶紧买,错过就亏大
但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心里犯嘀咕。《法治日报》调查发现,问题一大堆。“一品多价”,差价那叫一个大,同一个东西,不同平台不同价格。而且同一平台,不同时间价格变化也大得离谱。
还有,这“最低价”实现程序太复杂。前期预售很多都不标活动价或者到手价那种悬念做法,说是勾人好奇心,但也让人觉得很玄乎。好多消费者都在想,这到底是不是真“最低价”
所谓的“全网最低价”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台采购全拿下成最低 。可实际上,它往往就是个营销说词罢了。消费者哪有那时间精力全网全平台比价。再说,限价还涉嫌违法。
商家拼低价,咱消费者打心眼里欢迎,谁不想买到真格的便宜货。要的是透明清晰的“真低价”可不是虚的营销噱头。李月就讲,拿“最低价”得时刻盯着平台。这啥平台满减,啥平台发优惠券,捉摸不透,太费劲。
王帆准备趁“双十一”买点考研参考书。这价格可真折腾人 ,不停地变,差价大一倍还多。找客服问,对方就说“双十一”价格波动正常 ,给张10元抵用券打发人。
在一个电商平台加购面霜,之前209,“双十一”前涨到239,参加活动结束后居然是日常价。这到底是优惠还是陷阱而且好多商品只标券后价,活动售价不说,谁知道是真降还是假降。
好多消费者确实对买到“全网最低价”心里没谱 。这除开不良商家作怪,和平台经营模式也有关系。开店模式,商家在平台开店卖货;自营模式,品牌卖货给平台,平台再卖。不一样经营模式玩法也不同。
专家陈音江都讲了,这“全网最低价”本身就不合理不合法 。一个商家顶多能保证自家近段时间内“最低价”,哪里能保证别人一定比自己低 。
还有商家喊着价格保护这种,消费者更得细看规则。保啥价,啥范围、啥周期能保 ,咋兑现这些全看清楚。“低价”喊声很美妙,但咱消费一定要理性冷静!得把眼睛睁亮咯仔细辨别,可不能被虚头巴脑的宣传弄懵哄着买高价。这样稳稳当当才能买到真正的实惠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