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在此处输出
思政教育同专业课程相结合,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尤其在中医药类院校,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这种做法与“相互融合、共同进步,达到积极互动”的教育理念极为相符。
知识与价值紧密相连
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是大学生的临床课程基础,不可或缺。这门学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在讲解《蛋白质化学》中蛋白质变性的部分,会介绍我国生物化学家的贡献,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关键作用和责任,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实现了价值观的引导。
文化自信激励传承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将生物化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生产和医学实践,这一成就十分了不起。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一段历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我国文化的璀璨辉煌,从而增强他们作为中医药从业者的文化自豪心。带着这份自信,大学生未来将更有热情地运用生物化学技术,来推广中医药文化,延续其核心价值。
激发学习浓厚兴趣
教师在生物化学课堂上亲身实践,生动地展现了该学科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复杂概念时,他们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将抽象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科的魅力。兴趣一旦被点燃,大学生们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中。
内化与外化统一规范
生物化学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显著引导意义,应当纳入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那么知识便显得空洞无物。在实验课上,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精准熟练地操作实验设备。他们身着实验服,表现出严谨认真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对课程价值导向的生动实践。
做到知行协调合一
大学生在修完生物化学课程后,应依据这门学科所阐明的自然规律来行动,同时肩负起相应的社会义务。他们需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比如,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剖析和应对,将知识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日常行为中,最终形成负责任和有担当的行为举止。
知识评价与价值结合升华
在构建生物化学课程的“大思政”教育框架中,必须将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相结合。过去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知识点的考察。但新的评价方式必须审视课程和教材是否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教学活动是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通过这种结合,我们能够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提升至新的高度,进而促进价值观教育的进步。
生物化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诸多好处。大家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哪些方法能更高效地实现这种融合?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赞支持,或推荐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