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很多人而言,已是日常生活的必备部分。很多人热爱运动,因为它有助于增强体魄。但或许有人并未意识到,运动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一旦疏忽,就可能产生误解。
空腹运动不可取
运动会使血糖消耗。若在饿肚子的状态下锻炼,身体可能缺乏足够的血糖,进而引发低血糖。低血糖会让人头晕、恶心,还可能损害肠胃功能。我有个朋友,他为了瘦身,常在早上饿着肚子跑步,结果没跑几圈就感觉恶心。而且,为了身体机能正常,血糖水平必须维持在合理区间,满足身体各部分需求。另外,饭后立刻运动也不妥。饭后,肠胃正在消化食物,需要血液提供能量,这时运动可能造成血液供应不足,影响食物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引发胃下垂等问题。相比之下,饭后0.5至1小时再运动更合适,这时慢跑有助于消化。
运动前应充分热身
运动应循序渐进。拉伸等热身动作能提高体温,关节也会因此变得松弛。我有个健身的朋友,起初没重视热身,后来膝盖经常疼痛,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因为热身不足。很多人运动后关节不适或胸背有隐痛,往往是因为没做好热身。适当的热身不仅能有效避免运动伤害,还能让身体慢慢达到最佳运动状态。
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吃东西
运动结束后,很多人喜欢泡个热水澡或吃点东西来放松,但这并不正确。运动本身就能帮助血液循环,但热水澡只会让血液循环更快,可能引起大脑缺氧,对身体并无好处。而且,运动后立刻吃饭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我以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吃完东西后肠胃很不舒服,持续了好长时间。实际上,运动后肠胃也需要休息,不宜马上吃饭或洗澡,以免给身体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运动时和运动后不可大量饮水
运动中人体会排出汗水,但过多饮水并不妥当。这种做法可能给身体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影响其正常运作。医学研究指出,过量饮水会打乱身体的新陈代谢。而且,运动后人体会进入一种特殊状态,此时大量饮水不利于身体恢复。历史上有案例表明,运动后立刻大量饮水的人,出现了水肿等不适症状。
地点影响运动效果
运动前选对地方非常重要。运动能让人呼吸到新鲜空气,所以,去开阔、平坦、空气清新的公园、河滩或体育场等地方锻炼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在车流量多的马路边运动,可能会因为空气质量差或地面不平而受伤。
整理运动很有必要
运动旨在减轻疲劳、恢复体魄。运动时,微血管会变得紧绷。若剧烈运动后立刻停下,血液不能快速回到心脏,身体会变得僵硬,疲劳难以消散。但若进行整理活动,放慢运动节奏,或按摩、刺激穴位,身体便能得到充分放松和休息。
在锻炼时,有没有不小心走进过错误的理解?希望大家能积极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有用的运动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