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常识题时,心里想着简单,可结果却总是出人意料地出错,这实在让人感到非常沮丧。那些看似熟悉的题目,实则暗藏玄机,真的能让人感到无比烦躁。
常识题的迷惑性
常识题常常让人觉得熟悉。比如,当考到中国的母亲花时,许多人可能会想到康乃馨,因为现在母亲节康乃馨很受欢迎。然而,我国传统的母亲花其实是萱草花。这显示了常识题的迷惑性,因为常识往往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传播而发生了变化。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历史知识方面,比如关于北洋大学发展历程的常识题,涉及的高校变革往往关联着复杂的历史时期和众多数据信息。
人们常根据已有知识来解答常识问题,因此很容易受到误导。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提到的“床”,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是睡觉用的床,但实际上它指的是井边的栏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固有思维,使我们难以摆脱错误的认识。
备考与常识题的矛盾
备考期间总是显得很紧张。在众多题型中,常识题所获的时间尤为有限。常识题内容繁杂,涉及历史、文化、数学等多个方面。以三十六计为例,这一承载古人智慧的领域,各种策略往往容易让人混淆。面对这类题目,由于准备不足和记忆模糊,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回想备考时,那几个月里要掌握多种科目的知识,而分配给常识题的时间仅是几个小时。想到如此庞大的知识量和如此短暂的学习时间,常识题上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忆和理解的难点
常识题我们通常记得不深。比如古时候的纪年方式,一甲子代表60年,可能现在还记得,但过段时间就可能记不清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它。只知道一甲子是一个时间单位,但如果不清楚它是根据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的60种结果,就很难牢固记忆。至于年龄的称呼,比如耄耋指的是100岁这样的常识,除非经常接触或者刻意加强记忆,否则很容易遗忘。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而且如果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遗忘的速度就会加快。
出题人的小心机
出题者在常识题中布下了众多陷阱。以1932年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为例,其中的对对子题目,“孙行者”与“祖冲之”或“胡适之”相对,这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古白话文虚词的熟悉程度,也考察了他们对名字内涵的领悟。出题者正是利用这些细小的知识点诱导考生陷入误区。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历史典故和传统节日的题目中。比如,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诗意模糊描述来指代传统节日,题目给出的这些描述虽然富有诗意,但让人难以准确判断。若考生平时对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不深,便难以给出正确答案。
常见的易错题型
这10道题中,不少题型容易出错。比如,数量关系和“M”类图形题,可能被误认为只是数学或图形题,实则可能涉及逻辑和规律等深层内容。在对对联这类多答案题目中,即便给出了最佳答案,若对其他答案的判断依据不明确,也容易出错。而一些常识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多种概念或关系,稍不留神就可能做错。
如何应对常识题
积累日常很重要。不能只依赖考前突击。常识题需要持续学习和关注。比如沫子老师会整理常考真题分享给大家,我们也要主动搜集常识知识。遇到文化常识要马上记录,对不熟悉的概念,如“一丝不苟”中的“丝”代表计量单位,要深入了解。同时,要有效整理知识点,比如按历史、文化、科技等分类,这样便于记忆。还可以用有趣的方法来记忆,比如将知识编成口诀或小故事等。
在做常识题时,你是否曾感到特别沮丧?若有的话,欢迎你留下评论分享。同时,也请你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