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动医联体建设
自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医联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纷纷作出回应。截至目前,已有21个省份出台了43项医联体相关政策。目前,全国已有至少2000个由三级医院主导的医联体。政策的推动使得医联体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医联体的增多显示出我国对分级治疗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视,给民众就医提供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医联体的角色变革
按照阚全程的建议,医联体将在公立医院药品采购等环节中扮演核心角色,而省级集中招标平台将转变为制定规则和进行监督的机构。这样的变化表明,医联体的发言权将增强,药品采购的方式也将经历重大调整。
这种变革使得医联体能依据自身需求及实际状况购入药品,增强了药品使用的合理性与效率。同时,它也推动了省级平台在监管与服务方面的职能得到更优化的执行。
医联体建设建议
顾晋代表建议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他提出要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分配以及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李为民则倡导建立“融合型医联体”,他主张在财务、资源、薪酬和业务管理上实现一体化。这些建议为医联体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这些建议旨在消除医院间的隔阂,推动资源互通、优势互惠,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分级诊疗得以落实,使病人在适宜的医院获得适宜的治疗。
医联体采购优势
医院各自采购量不大,且做法不一致,这给企业带来了额外负担。但医联体通过招标、谈判等方式,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降价动力。成员增多、采购量上升后,还能定期降低价格。
这不仅能减少药品购买的花费,使患者能以更低的药价获得治疗,还能使采购过程更加规范,提升药企和医院之间的协作效率,从而实现医疗系统与药品企业的共同得益。
医联体面临障碍
医联体若只是技术上的联合,作为法人联合体,是无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对医联体的发展造成了限制。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对医联体的正常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药企在合作中存有疑虑,医联体一旦出现问题,患者权益便难以得到保障,所以必须尽快克服这一难题。
医保改革与医联体
医保支付改革在医联体内迅速推进,顾晋和王贺胜均指出,医保的杠杆作用需与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将紧密型医联体作为医保单位,有助于费用统一管理和资源有效分配。
这有助于患者得到合理分配,降低不必要的医疗行为和资源闲置,增强医保资金的使用效能,使有限的医保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更多患者。
众人是否相信,医联体将来能够成功跨越种种难关,切实给民众提供优质且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