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往往被我们认为是生活中稳固且可信的知识,然而它却时常呈现出复杂且令人费解的一面。我们有时因不懂得常识而遭受嘲笑,有时又因掌握常识而受到指责。那么,常识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常识的矛盾角色
生活中,常识的地位颇为复杂。例如,在知识问答的场合,若有人对某些所谓的“常识”问题一无所知,便可能遭到他人的嘲笑,说他们“连这点都不懂”。就拿地理知识来说,若不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可能会被认为缺乏文化素养。然而,换个环境,当众人都相信某种错误的“常识”时,若有人指出真相,反而会被人怀疑,“就你明白”,这让提出正确常识的人陷入尴尬。
被曲解的常识之力
将鹿误认为是马,其效力不如将鹿认作鹿,这揭示了常识的力量也可能被扭曲。曾有一例,在一次小型会议上,为了迎合领导错误的看法,许多人盲目地将错误当作常识。尽管数据存在偏差,但无人敢直言。在这种情境下,错误的认识因权力等因素变成了所谓的“常识”,而真正的常识却被遮蔽了,“常识”的力量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常识与工具属性
现在,常识仿佛成了某种“工具”。有人随意地把它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娱乐圈,明星们打造人设时,常会用到常识。有的明星标榜自己是“学霸”,借助人们对学历等常识的重视来吸引粉丝。尽管现实可能与他们塑造的“常识人设”有所出入,但凭借“常识”这一工具的特性,他们能在短期内赢得关注和利益。
短暂个见成常识
短暂的个别看法往往迅速演变为普遍认知。在社交平台,未经验证的观点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很快就被许多人当作理所当然的“常识”。比如,有关养生的错误说法,声称某种食物能治愈一切疾病,在短时间内被广泛接受,变成了所谓的养生“常识”,但这些说法实际上并无科学支撑。
常识禁锢的思维
众多人如同被锁链束缚的巨象,思想被固有观念所束缚。在几十年前,大众普遍以为人类无法逾越音障进行飞行,这便是那个时代的飞行定论。众多飞行员都遵循这一定论,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查克·叶格勇敢地挑战了这一定论,成功突破音障,开启了航空史上的新纪元。而那些受限于旧有观念的人,则错失了开拓进取的良机。
突破常识的成就
常识的突破往往能成就非凡。牛顿观察到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从中发现了异常,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袁隆平同样没有受限于“水稻无杂交优势”这一传统观念,最终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水稻。他们不盲目相信常识,而是深入探究、持之以恒,最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对人类进步贡献巨大。
你周围存在哪些看似普通却可能束缚思考的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挣脱常识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