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开端
1980年,中央军委批准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纂工作。这一决定意义重大,引起了众多领导和专家的极大关注。在此之前,我国尚无自己的现代军事百科全书,此举标志着我们踏上了一段全新的征程。全军各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踊跃参与,齐心协力,共同目标是编纂一部高品质的军事百科全书。
一百一十多位将军和四十多位院士共同参与,阵容强大,就像稳固的基石。他们治学态度严谨,学识丰富,始终为这部书的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心创作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首版辉煌
自1980年开始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历经重重困难,最终得以出版。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军事文化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填补了我国在现代军事百科全书方面的空白。这部著作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使人们得以系统地掌握军事领域的知识,成为我国军事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许忠敬曾任职于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他对该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视这部作品为军事科学进步的显著标志。书中内容详实,对我国军事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研究贡献巨大,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二版起航
2003年,《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开始编写。随着时代的变迁,军事领域也在不断进化,这本新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要反映我国军事的进步,还要呈现全球军事变革的最新成就。
曲爱国部长,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的负责人,指出,这部新版本汇聚了全球军事文化的精华。一旦问世,它将在军事基础理论领域扮演关键角色。而且,它还将成为传播军事知识、延续军事文化的重要渠道,满足人们对最新军事信息的渴望。
工作之艰
编纂军事百科全书并不简单,其中的困难难以衡量。傅荣斌研究员提到,要写一篇300字的词条,得收集30到50万字的资料。而要完成一部3600万字的军事百科全书,大概需要查阅360亿字的资料。
不同作者的参考材料各异,因而所写内容存在不少差异,编辑人员需逐一核对。尤其是众多资料只是简单的复印本,无法使用搜索或替换功能,只得一字一句地细致审阅。有时,眼睛会感到疲倦,甚至得用尺子校对文字,以防看错行。这项工作非常细致,所需工作量很大,难度也远超之前的预期。
奉献之心
在编纂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令人动容的故事。金钰研究员即便在术后恢复期间,也躺在床上翻阅资料。他克服体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目的是为了让这部百科全书更加完善。
徐永军研究员不幸因病离世,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旧对百科全书的编纂质量保持关注。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份责任,他的敬业态度和责任感让人深感钦佩。类似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它们共同彰显了军事百科编纂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悔坚守
编纂任务颇为不易,众多同仁十数年深耕一领域,有的在职称评定时遭遇成果不明显的问题,即便如此,他们仍乐在其中。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与专家们,多年来持之以恒,倾注心血,以情绘景,不断构筑军事文化的辉煌篇章。
他们铸就了一种认真、踏实、协作、无私的精神形象。他们深信,撰写军事知识大全不仅对当下有益,更对将来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参与其中,即使需要付出某些牺牲,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家对那些传播军事知识的专家有何看法?哪一点最触动你的心弦?不妨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让我们共同领略他们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