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当危害多
执法人员若言语失当,后果严重。若不谨慎措辞,随意表达,可能会造成沟通不畅,甚至词不达意。尤其在政策解读时,表述模糊会让群众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这会损害个人形象,加剧矛盾,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执。2019年,在某地的执法现场发生了不愉快,执法人员措辞失当,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现场气氛变得紧张,一度陷入混乱。
语言选择有讲究
执法过程中,语言的选择极为关键。通常,应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以确保沟通的顺畅。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若遇到无法理解普通话的老人,应采用当地便于沟通的语言。在需要时,可以请翻译人员协助,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方法能有效消除沟通上的难题。
语言表达需严谨
执法者是法律的化身,行使着公共权力。他们发言必须依据法律,言之有物。在向民众解说政策法规时,不能随意发挥。若民众对某项执法条例存疑,执法人员应引用法律条文来解答,而非随意发言。随意发言可能使民众对执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损害法律的威信。
情绪管理与沟通
遇到情绪激动的访客,执法人员需妥善调节双方情绪。要耐心聆听访客的陈述并详细记录,用充满同情和理解的话语进行交流。可以说“您慢慢讲,我会立即记下”,以此表达关心与尊重。倾听有助于访客感到被重视,有助于情绪平复,便于问题的解决。务必避免出现不耐烦的情绪,以免加剧矛盾。
处理特殊来访者
面对那些说话连篇累牍、语无条理的访客,需委婉地给予提示。可以建议说:“您能否着重阐述核心内容,以便我能准确记录?”这样既能让访客理解意图,又不会让他们感到不悦。用商量的语气,诚恳地征询意见,并告知他们反馈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我们会重视您的意见,请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及时回复。”这样能让访客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
执法具体场景语言
在宣传指导时,需对同志们说:“请大家支持我们的工作。”随后,需阐述违章情况及处理建议,并最后表示感谢。执法过程需全程记录,以提醒当事人提高守法意识。遇到群众围观,应避免急躁,用平和的语气告知已报警,保证公正处理,并请他们不要围观,注意安全。执法活动应习惯在镜头前进行,同时也要向拍摄者说明其责任。
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执法人员在对言辞的规范性上有哪些提升空间?不妨留下你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