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焦虑催生“知识二道贩子”
一年前,Sora问世,一些“知识二道贩子”利用公众对AI的担忧,以“不学习就会落后于人”为名,大肆敛财。在短视频平台上,诸如“AI导师”推销《DeepSeek搞钱10个野路子》等类似情景层出不穷。这些人趁机搭乘新技术潮流,急切地想要把自己装扮成专家,煽动大家购买课程,企图从中获利。
“智商税”历史重演
这场景与十年前的“量子波动速读”极为类似。2015年,众多家长在未深入了解所谓“神秘力量”的情况下,不惜花费上万元让孩子参加相关课程,期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时商家正是利用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轻易地收取了所谓的“智商税”。如今,这种手法在AI课程的销售中再次上演。
不同人群的营销策略
授课者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实施多样化的推销手段。面对应届毕业生,他们宣称“学习效果提高十倍”“月薪可达五万”,激发他们憧憬快速致富;针对女性消费者,则吹嘘AI技术能让她们在生活各领域“事半功倍,既美又帅”。这些推销话术巧妙地抓住了不同人群的心理,诱使他们购买课程。
快餐“伪学习”现象
如今,大家追求快速满足,偏爱快速消费式的娱乐和学习。比如,用短视频五分钟就能了解《红楼梦》,速读软件声称一周内能读完五十本书。这些现象暴露了大众对迅速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两天成为AI专家”这类快速“伪学习”方法得以流行。
消费者的惨痛遭遇
广州的王女士,一位白领,花费了3999元购买了“AI副业变现系统”这一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跨境电商和内容创作等。然而,她最终只收到了一些带有浓厚AI风格的营销文案和一堆无用的产品。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消费者在冲动消费后,才会意识到这些课程实际上毫无价值。
行业乱象的根源
算法分析显示,“5分钟速成”这类视频由于完播率和互动性较高,平台算法会大力推送,结果优质技术解析内容被推向边缘。从平台方来看,尽管收到了众多投诉,但商家频繁更换身份,追究责任变得十分困难。这种情况使得AI课程和知识付费领域问题频发。
如今AI热潮席卷而来,我们该如何避开这些“智商税”的陷阱?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帮助更多的人识破这些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