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座规范
古人坐下有诸多规矩。聚会上,先请贵宾坐最尊贵的位置,接着让长辈坐在贵宾旁边。其他人按顺序落座,主人通常坐在离门最近的地方。若有孩子同行,需将孩子安排在自己身边。坐下时,应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后要保持坐姿挺拔,与餐桌保持10到20公分的距离。
坐下后,请勿随意移动餐具,更不要发出声响或随意离座。如需暂时离开,务必告知主人。在动筷之前,记得赞美主人的烹饪技艺、用餐安排以及盛情邀请。
进食仪态
用餐时,应先请客人或长辈动筷。夹菜时每次只取适量,尽量少碰离自己较远的菜肴。进餐时保持安静,喝汤时也不宜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轻轻小口喝,避免直接将碗端至嘴边。汤若过热,应待其冷却后再饮用,切勿边吹边喝。
用餐时,有些人咀嚼食物用力过猛,尤其是吃硬物时,声音颇为响亮。在古代,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符合礼仪的。在众人共同进餐时,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以免干扰到他人的用餐心情。
餐具使用
古人在使用餐具时有诸多讲究。筷子摆放需整齐,长短不一不吉利。用筷子指向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用筷子夹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汤汁溅到桌上。
勺子通常用于挖取汤汁或流动食物。使用时,不宜装得太满,提起时应保持平衡,以免汤汁洒落。放回勺子时,要轻柔放下,以免发出声响。
交流礼仪
用餐时沟通要谨慎。说话应保持柔和,避免高声讨论或喧哗。进食时不要说话,这既不卫生也不得体。若需表达观点,请先吞咽食物,然后清楚地说出来。
与人交谈需专心致志,目光应适时与对方接触,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避免随意插话。餐桌上应避免提及不吉利的言辞,以免影响他人心情。
敬酒之道
古代餐桌上,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常,晚辈会先向长辈敬酒,敬酒时需双手捧杯,身体略向前倾,以此表达敬意。同时,在敬酒过程中,应说出一些吉祥的话语,确保言辞恰当得体。
若有几位长辈在场,需依次轮流敬酒。受酒的长辈可适当回应,或对晚辈给予勉励与祝福。敬酒时需注意节奏,不宜过快或频繁。
离席礼节
离席时也有一定的规矩。若自己先吃完饭打算离开,需向主人及其他仍在用餐的人致意,表达歉意与感激。离席时动作要轻缓,避免急促起身引起不必要的声响。
宴会尚未结束,通常不宜过早离场。若因特殊情况不得不提前走,应向主人解释缘由,并表达歉意。离开后,不宜在周围大声谈笑,以免打扰他人用餐。
古时的餐桌礼节既详尽又全面,但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关注过类似的传统礼仪?